中医结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
骨质疏松症为临床内科常见疾病之一,是以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粮糖蛋白减少,导致骨组织中骨密度下降,骨质脆增高,骨折风险增高,骨显微结构退行病变的一种慢顽固全身的疾病,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全身或局部的骨痛、腰背酸痛、下肢抽搐、全身乏力等,影像学检查显示骨密度减少、骨结构变形等。据2004年前的综述显示,全球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超过2亿,发病率据常见病中居第六位,我国部分地区患病率达到12.4%。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现代采用减少骨吸收、促进骨形成和骨矿化的药物,虽然对骨质疏松症的某阶段症状有很好的疗效,但是也未能有效治疗该病,特别是副作用、疗效不稳定给很多患者带来了巨大困扰。传统中医药对该病治疗有疗效明确,副作用少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,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医药传统方法,本研究者采用左归丸和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针灸的方法治疗该病,取得满意疗效,报道如下。
1资料与方法
1.1一般资料
所有骨质琉松症患者均来自于2007年6月~2011年6月于我院骨科门诊和住院部,共120例,其中男41例,女79例,采用计算机随机方法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,其中中医综合治疗组年龄39-84岁,平均63岁,对照组年龄46-86岁,平均65岁。两组年龄、别、病程、病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,具有可比(P>0,05)。
骨密度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WHO制定的,用同别骨量峰值减去所测得的骨密度值来衡量,小于1个标准差为正常骨量范围;小于1-2.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低;小于2.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症。中医诊断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,主症:周身骨痛,腰背酸软疼痛,常易抽筋,下肢萎软,不能持重,多汗。次症:腰膝酸软,头晕眼花,或视物昏花,发脱,齿摇,耳聋耳鸣,小便消长或夜尿频,舌质淡,苔白,脉沉细无力。
凡属于以下情况均排除,有明确严重的原发疾病,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风湿病、肾、营养、血液、药物、失用型、先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;长期服用其他有关药物,不能立即停用;晚期崎形、残废、丧失劳动力;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;合并有心、脑、肝、****衰娜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;在4周内参加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。
1.2治疗方法
观察组采用中药左归丸和独活寄生汤加减,10副1个疗程,每副2d,水煎服,早晚分服,总共3个月。同时配合针灸治疗,针灸取穴以悬钟、太溪、足三里、阳陵泉、风池、百会、肝俞穴、肾俞、阿是穴等,均采用温针灸,每周治疗3次,连续治疗3个月。
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,每天口服钙尔奇D片(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,600mmg/片),口服,1片/次,1次/d,阿法骨化醉片(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,0.5ug/片),口服,1片/次,1次/d,口服3个月。
1.3疗效指标
疗效评价及中医症状积分,治疗效果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及相关文献判定,治愈: 胸腰背疼痛消失,功能活动基本正常;显效:脚腰背疼痛明显好转,功能活动明显改善;有效:胸腰背疼痛、压痛有所减轻,但仍较明显,胸腰背功能活动改善但仍受限较明显;无效:胸腰背症状、体征无明显变化。骨质硫松症症状分级量化表同进行中医证候评分,无症状为0分;偶有症状或症状较轻为1分;经常发生,部分影响日常工作为2分,症状严重,影响日常工作为3分。
1.4统计方法
所有数据均用IBM SPSS19.0统计软件处理,年龄、中医症状积分等采用t检验表示,疗效评价采用x2检验,以P<0.05为疗效显著差异。
2结果
2.1中医症状评分
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没有显著差异(P>0.05),治疗后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(P<0,01),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皆有显著差异(P<0.01)。
2.2疗效结果
治疗后观察组痊愈55例,痊愈率91.2%,显效3例,无效2例,总有效率达到96.7%;对照组痊愈25例,痊愈率41.7%,有效9例,无效26例,总有效率达到56.7%,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(P<0.01)。
3讨论
骨质疏松症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妇女,在中医中虽无骨质硫松症的病名,却有类似的提法,如“骨萎”、“骨痹”、“骨枯”。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老年人肝肾亏虚,骨位失养导致该病的发生,现代研究也证实肾的盛衰与骨矿含量密切相关,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中骨矿含量逐渐减少,骨代谢相关的体内激素水平下降,同时伴随着肾虚证发病率逐渐升高。
本研究采用左归丸和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针灸的方法治疗该病,体现了标本兼治。其中左归丸善于补肾壮骨,研究表明,左归丸能使激素水平下降型的骨质疏松老限骨小梁体积百分比增高,能有效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硫松,独活寄生汤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硫松症患者的腰背酸疼,同时具有补肝肾,强筋骨的作用。同时配合针灸,疏通经络,改善中医症状有着很好的疗效,针灸处方中悬钟为髓会,普于治疗髓海不足的骨质疏松,足三里、肾俞、肝俞调补肝肾。